引言
本文全面解析了中国军品出口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审批流程。首先,本文通过引用SIPRI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在全球军品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以该宏观背景为基础,本文从微观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军品出口的基础概念及法律框架,并对军品出口的专营和许可制度进行了深入解读。最后,本文从实务的角度切入,介绍了军品出口的审批主体、申请材料及条件、审批流程和常见错误等内容,希望能为相关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 我国军品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
《SIPRI[1]年鉴2024版》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军事支出增长6.8%,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最大增幅,这也是SIPRI记录的世界军事支出的最高水平。2023年,中国的军贸出口额为24.32亿TIV[2],占全球军贸市场的8.4%;中国军品出口额达到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前述数据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动。
SIPRI公布的《2019年-2023年的主要武器出口国与进口国》数据显示,中国的武器出口份额占全球份额的5.8%,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42%)、法国(11%)、俄罗斯(11%),而中国的武器进口占全球份额的2.9%,排名第十。
数据来源:《SIPRI年鉴2024版》
中国的军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军贸出口装备而言,中国主要出口战斗机、无人机和远程火箭炮等军品,无人机也逐步成为我国军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SIPRI的数据,自2000年至今,中国出口的无人机高达405架,占全球无人机出口市场的37%。这些无人机凭借其高效费比和先进的技术,受到了中东、亚洲和美洲等地区国家的欢迎。
而在SIPRI公布的前100位武器生产商中,中国共有9家军工企业入围,分别为AVIC(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NORINCO(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ETC(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ASC(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SSC(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ASI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AECC(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CSGC(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CNNC(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其中,2023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军品收入达到20850百万美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5.6%,位列全球前100位武器生产商的第9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2023年度的总收入达到83430百万美元,军品收入占该公司2023年度全部收入的25%。
从以上数据可知,中国在全球的军品出口市场的激烈角逐中,逐步保持增长趋势并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与军品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军品出口相对于普通货物的出口又有何区别?
二、 我国军品出口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 军品及军品出口
要想厘清前述问题,得先从军品和军品出口的基础概念讲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下简称“《出口管制法》”)明确了军品的概念,即用于军事目的的装备、专用生产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货物、技术和服务,[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下简称“《军品出口管理条例》”)则进一步明确了军品出口的概念及军品出口管理清单的相关内容。军品出口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装备、专用生产设备及其他物资、技术和有关服务的贸易性出口。
(二) 军品出口管理清单
军品出口需要纳入军品出口管理清单。我国的军品出口管理清单由国家军品出口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4]目前我国国家军品出口主管部门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5](简称“国防科工局”),以及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凡列入《军品出口管理清单》范围的,均属于我国实施军品出口管制范围。
现行有效的《军品出口管理清单》由《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关于印发<军品出口管理清单>的通知》[6](科工法[2002]828号)[7]发布。该清单按照武器装备的常规分类方法,分为以下十四大类:(1)轻武器,(2)火炮及其他发射装置,(3)弹药、地雷、水雷、炸弹、反坦克导弹及其他爆炸装置,(4)坦克、装甲车辆及其他军用车辆,(5)军事工程装备与设备,(6)军用舰船及其专用装备与设备,(7)军用航空飞行器及其专用装备与设备,(8)火箭、导弹、军用卫星及其辅助设备,(9)军用电子产品及火控、测距、光学、制导与控制装置,(10)火炸药、推进剂、燃烧剂及相关化合物,(11)军事训练设备,(12)核、生、化武器防护装备与设备,(13)后勤装备、物资及其他辅助军事装备,(14)其他产品共十四大类。
每一大类又划分为若干小类,构成了以武器定义、武器种类、武器主要系统或部件以及与武器装备直接相关的零部件、技术和服务四个层面为主体的框架体系。根据我国已作出的国际承诺,清单中不包括核武器(含其关键的部件、原材料和技术)以及其他禁止出口的物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武器装备等一般意义上的军品外,相关的零部件及辅助装备也属于军品,比如迷彩作战靴、迷彩布、军用帐篷等。因此,企业在报关前最好提前向有关部门咨询,以免被海关查扣处罚。
(三) 我国军品出口法律框架
从以上可见,我国军品出口的法律框架主要由《出口管制法》和《军品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这两部核心的法律法规共同确保了中国军品出口活动合法、有序进行,同时兼顾国家安全和国际责任。
《出口管制法》明确了我国实行军品出口专营制度,规定了国家对军品等管制物项的出口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军品出口经营者需获得军品出口专营资格,并在核定范围内经营;而且应根据管制政策和产品属性,向国家军品出口管制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军品出口立项、军品出口项目、军品出口合同审查批准手续,以及军品出口许可证,并委托批准的运输企业办理相关业务。
《军品出口管理条例》则进一步细化了我国军品出口管理制度,包括的军品出口的原则、主体、管理和秩序等内容。规定了我国实行军品出口许可制度,明确了我国军品出口项目、合同申请审查批准的对象、程序等具体的内容。
此外,军品国际贸易还受到《对外贸易法》、《海关法》、《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一般性法律法规的约束,本文不作重点介绍。
现本文将我国军品出口的主要法律法规梳理如下:
三、 军品出口专营和许可制度
(一) 法律层面—《出口管制法》
军品出口专营制度[8],即从事军品出口的经营者,应当获得军品出口专营资格并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从事军品出口经营活动。换言之,如果出口经营者未取得相关管制物项的出口经营资格从事有关管制物项出口的,会分不同情况被处以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根据《出口管制法》的规定,我国的军品出口专营资格,是由国家军品出口管制管理部门,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审查批准的。依法取得军品出口专营权,并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从事军品出口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也被称为军品贸易公司。[9]军品贸易公司除了要依法获得国家军品出口管制管理部门的许可之外,与其他的民营企业一样需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信守合同,保证商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
(二) 法规层面—《军品出口管理条例》
军品出口许可制度,即军品出口项目、合同,应当依照《军品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申请审查批准。在实务中,军品出口许可证样本如下图所示。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军品出口专营和许可制度,本文从军品出口立项/项目/合同审查、军品出口许可证以及军品出口运输及相关业务等不同的阶段,从《出口管制法》和《军品出口管理条例》中筛选出相关法条,作出如下对比表。
四、 我国军品出口的审批流程
那么,企业要想获得军品出口资质,企业需要提交哪些材料、受理机构和决定机构是哪个部门、申请条件及基本办理流程是什么?根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政务服务平台显示,我国军品出口经营权和经营范围申请人条件必须是军工国有企业或军品出口主管部门指定和认可的企业。
(一) 军品出口审批的申请条件及材料
根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相关文件,我国的军品出口许可主要分为经营权和范围[11]、立项审批[12]、项目审批[13]、合同审批[14]四类。现以前四类分类为依据,将申请许可的适用范围、审查类型、审批依据、受理及决定机构、申请条件、材料、办理流程、时限等内容梳理如下。
经营权和经营范围审批材料清单
立项审批材料清单
(二) 军品出口的审批流程
我国军品出口许可的经营权和范围、立项审批、项目审批、合同审批的办理基本流程如下图:
军品出口许可——经营权和经营范围办理基本流程
(三) 军品出口审批的常见错误
在实务工作中,企业在申请军品出口的审批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常见错误,本文将其梳理成下表供读者参考。
结语
军品出口不仅是国家间军事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重要手段。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得中国在全球军品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军品出口的市场不断趋好。然而,军品出口涉及复杂的法律和审批流程,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出口活动合法、有序进行。通过本文的详细解析,希望能为相关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军品出口的挑战,促进中国军品出口的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阿拉关务人
小贴士:
厦门卓诚通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具有专业的商品归类团队,执业归类师均经中国报关协会考核通过。为300余家企业提供过商品归类服务,积累丰富的归类实例经验。
业务咨询热线:0592-5607731(Amoly 陈经理)/18059830870(微信同号)